鑑於氣候變遷對環境、人類生存和國家安全的威脅愈來愈大,也愈來愈緊急,全球已有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為呼應此一全球趨勢, 2050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 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不僅對外展現我國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之決心,對內也建構更為韌性的氣候法制基礎。 讓本校教職員生了解目前環境的重要性。 本場邀請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蔡正偉教授,講述淨零碳排-紅樹林碳匯潛勢及對鄰近河口養殖生態系碳收支模式之影響。 濕地能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其轉換為有機碳儲存於土壤、底泥 或植物體中形成碳匯,對於減緩氣候變遷有重大貢獻。 此外,濕地具有洪氾調節、土壤形成、營養循環、生物棲地等生態系統功能,並提供淨化水質、製造氧氣、食物來源、遊憩地景等生態系統服務,可作為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藍碳可貢獻碳匯是森林的1.5至2.5倍,計每年約貢獻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紅樹林與海草床除了是固碳高手,也是許多生物的庇護所與哺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