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一) 計畫簡介

 

 

♦分項計畫之具體措施:

A、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1. 精實課程結構,厚植學生基礎能力

       (1) 配合產業需求,精實課程規劃

        ●    依照UCAN訂定學生就業所需之關鍵基礎能力及核心能力,培養大學生具有突出表現的即時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大一應用UCAN平台進行職涯發展探索,大二實施專業學程修習輔導,大三實施校外實習及UCAN專業職能診斷,縮短學用落差。

              大四辦理就業輔導與媒合,藉由求職模擬面試及辦理就業博覽會,提高學生就業率。

      (2) 培育學生多元語文溝通能力

       ● 開設中文閱讀與書寫課程、辦理中文表達溝通徵文比賽及中文能力檢定

       ● 透過推動以職場溝通為導向之基礎外語課程、專業外語融入教學課程、辦理外語能力檢定輔導課程等措施,提升學生專業外語能力及就業競爭力。

      (3) 培育學生國際與多元文化視野

       ●    建構校園國際化學習氛圍,增加外籍生與本籍生雙向的交流機會

       ●    擴大選送學生出國研習,並與姊妹校簽屬協定,擴增免學雜費交換生名額。

       ●    辦理海外移地學習及企業參訪

       ●    辦理國際週活動,促進本地生與境外生的交流互動機會,推動國際志工服務

      (4) 培育學生邏輯思考與運算能力

       ● 開設邏輯思考與運算相關課程

       ● 資訊證照列為畢業門檻,有效擴充自己的專業與提升技能,增加工作信心。

      (5) 推動品德教育,培育學生幸福素養

       ● 本校在通識課「生命倫理與環境關懷」領域開設全國唯一「幸福學」課程

       ● 開設職場倫理必修課程

       ● 持續推行三好運動、服務學習教育,型塑優質校園倫理文化

       ● 推廣社團服務能力,推展學生參與「積極主動的旅行與跨文化體驗」、「曠野探險」、「社區服務」及「社會與經濟的整合」活動

    2. 強化實作與實習,培養學生專業競爭力

  (1) 改善學生實作環境

   ● 創客基地,建構優質學生實作空間,將「創意、創新、創業」三創元素納入實作空間精神,提供學生腦力激盪的創意園地。

   ● 建置生命體驗園區(辦理臨終生命體驗活動)

   ● 建置警報系統消防設備及配管專業教室(強化學生考照實務能力)

   ● 建置社工系專業情境教室(適合 4-6 人一起坐下來暢談,模擬家庭情境的互動)

   ● 增購學生專業實作設備

   ● 深化教學與產業鏈結之課程改革

  (2) 推動四年一貫實務專題課程與競賽

   ● 規劃新鮮人專題、深碗專題、畢業專題三種課程,以循序漸進的式,培養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實作能力。

   ● 推動跨領域之專題製作協同課程,設計能吸引學生之跨領域專題製作題材,以專題研究製作方式進行,產出具體成果為目標,

              由多位教師以協同教學型式進行,上課時間與課程實施細節採彈性安排為原則,由授課教師自行規劃。

   ● 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實務專題競賽,以補助學生專題競賽材料費

  (3) 精進落實校外實習

   ● 校外實習列為全校必修,發展實務課程

   ● 建立完善校外實習機制

              (完善書面契約之檢核與確認、實習機構篩選與評估、實習成效評估、督導與實習機構訂定合作計畫,落實校外實習媒合、

               輔導及考核。)

   ● 建立優質校外實習資料庫(提供校內、外實習輔導教師、學生及合作機構等之交流平台)

   ● 擴大海外企業實習(107年有時美、餐旅、觀光及應外等系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進行海外實習)

  (4) 強化學生學習輔導機制及平台

   ● 完善學生生活、學習預警、課業輔導機制及e化平台

   ● 深化教學助理制度,提升課輔成效,培訓教學助理教學專業課程,內容包括班級經營與教學設計

   ● 針對不同管道入學學生推動銜接課程輔導

  (5) 深化學生之就業輔導

   ● 推動四年一貫職涯輔導機制

   ● 邀請畢業系友返校與新生互動,協助新生做職涯認知及學習規劃

   ● 進行業界參訪,與專業課程學習做結合、邀請業界專家協同教學,與赴企業實習、就業輔導與媒合

   ● 強化學生求職面試技巧,邀請表現傑出之專業人士,以自身職場及專業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業界工作及面試重點提要,

              形式可為面試模擬、進入職場準備、履歷健診等

   ● 強化就業媒合機制,院系均擴大產業實務聯結,積極發展企業聯盟,有效促進產學合作之業師協同教學。

  (6) 加強產官學訓之連結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育

   ● 持續與屏東農科、高軟等在地產業園區及高屏縣市政府進行人才培育合作

   ● 與政府及產業界共建學生校外實訓基地

   ● 擴大邀請業界教師協同授課,專任教師授課為主,業界專家協同教學為輔

   ● 持續推動師生業界參訪與業界短期實務交流,縮短學校教育與業界人才需求之距離。   

      (7) 配合政府政策,培育(5+2)人才

       ●    深化藥健產業開發技術,培育企業生技醫療人才: 以本校藥健學院和貴重儀器檢驗中心等既有資源為發展基礎,結合學校產學能量

       ● 發展樂齡健康照護技術,培育長照產業人才:透過本校護理系、銀髮學位學程與社工系整體性的規劃與分工,

             培育更多有實務能力、有熱情、及能超越自我樂於關懷他人的種子健康照護人才。

       ● 結合地區獨特自然及文化資源,培育循環經濟專業人才,進行微藻新穎化、養殖智能化、資材綠色化與農場安全化,

            加速營造農業科技產業群聚(cluster),藉此帶動國內農業科技產業之發展並促進其轉型升級,並朝永續經營為目標。

     3. 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培育學生多元專長

      (1) 推動整合學生修讀第二專長機制

       ● 推動五大課程模組架構,降低專業必修學分,增加選修學分空間,以利學生主動積極尋找自己有興趣之學習主題,

             進而實踐與問題解決等能力。

       ● 定期檢討課程結構,完善跨領域學習環境,為避免課程教學與時代發展脫節、課程規劃的盲點以及課程實踐的落差。

       ● 修訂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規定,擴大開設跨領域學分學程,鼓勵學生修讀第二專長。

     (2)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互聯網

       ●   建構優化自主學習空間、平台及機制

       ●   推動學生揪團募課機制,建構募課平台,落實跨領域學習,整合跨系、院資源

       ●   推動「零存整付」之微型學分課程,制定特殊課程制度,即不需在同一學期連續上18週,才能取得學分,

            提供學生更彈性且多元的學習管道

     4. 精進教師知能,發展創新教學模式

      (1) 建立教師知能成長制度

       ●   持續辦理各種教師知能研習活動,鼓勵教師增進教學專業知能,提升教學品質。

       ●   推動以績效為導向之教師專業社群,教師透過同儕互助之力量,增進實務教學專業知能,社群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後,

            建立評鑑與回饋工作

       ●   辦理教學績優教師開放課堂觀摩

       ●   培養教師具備輔導學生考取專業證照之能力,增強術科實作能力,藉以輔導學生考取專業證照。

      (2) 強化教師實務能力

       ●   推動以教學研究、實務技能、產學績效為導向之多元升等機制

       ●   推動教師赴企業6年6個月深度研習,使教師教學研究與產業需求緊密配合

       ●   推動教師企業實務研習成果融入教學,鼓勵教師貼近產業,提升實務教學及研發品質。

       ●   推動教授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師共課制度,課程設計以跨領域為主軸,激發不同教學創新內容,並培養學生跨領域學習及溝通能力。

       ●   制定獎勵師生提升實作能力補助方案

      (3) 推動教師開發創新教學教材,及翻轉教學模式

       ●   辦理成果產出為導向之翻轉教學研習活動、教案競賽及優良教案分享,邀請具實務成果執行成效績優教師經驗分享

       ●   推動跨領域問題解決導向(PbL)課群之翻轉教學模式,融合各領域的知識於真實的生活與專業情境中,

            透過描述問題的教案引導學生去追求解決問題的知識。

       ●   持續推動磨課師MOOcs/ SPOcs創新教學課程邀請校外教師進行數位教學經驗分享交流,辦理科技新知講座與數位教材製作研習營,

            充實教師數位教學基本知能,並使教師具備數位教材製作的能力,增進數位教學品質。

       ●   更新線上課程錄製設備,善用線上課程為工具

       ●   推動e-OSce藥護臨床實境教學,將臨床專業課程與行動科技結合,突破學習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學生實務技能學習效率與成效,

            增加醫療人員在臨床照護的能力及資訊素養。

     5. 建構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培育新世代微型創業人才

      (1) 建構幸福創新學習園區

       ●   提升優質校園安全與健康環境,以學生學習做為核心的考量,提供完善而充足的教育設施、教學設備,支援學生完全學習、

            讓學生展現優質學習成果。

       ●   建置公共特色空間,打造校園創意幸福角落,活化利用既有校園空間與環境,充分發揮校園空間價值,

            配合院系特色資源與人文特質,規劃多樣性的教育功能,尋找學校存在的永續價值與新生命力。

       ●   強化幸福科技中心功能,落實推廣校園幸福教育,包括幸福學教材編撰、幸福學教師社群以及幸福學教學研究等,

            讓幸福概念更加具現化。

      (2)完善創新實踐友善機制

       ●   開辦募資平台,協助師生募集創業基金,邀請具創業成功人士,講解各種創業集資術

       ●   建置創客基地(Maker Space),提供友善之自由創新實踐空間,將校園閒置空間重新設計改造,發展出複合功能的創客空間,

            作為發展創新創業計畫及團隊的基地。

       ●   鼓勵師生參與國際發明展及校外創業競賽,舉辦創客擂台、辦理校內創新創業競賽,提供分享創作的舞臺、

            建置友善之創新成果獎勵機制

       ●   開設「創業微學程」系列創業課程,跨領域學分學程設置辦法

     6. 優化教學資源及整合教學資訊系統平台,提升教學效能

      (1)強化校務研究功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建立完善校務研究辦公室組織架構,強化本校校務研究的運作

       ●   成立校務研究推動委員會,提供校務研究之諮詢、決策與指導。

       ●   延攬專業研究人員提供更精準之數據分析(為有效應用本校之校務資料,包括行政運作、環境設施與資源、教師教學與學術研究、

            學生學習歷程與表現、學生學習輔導實證資源、學生就 業成效、師生背景等縱貫性的量化與質性評量資料,進行串接、彙整、

            分析與闡釋,將數據轉換成有用的參考資料,提供作為校務規劃、管理決策之用。)

       ●   整合校務專業管理資訊系統平台(包括行政與學術單位校務研究議題,辦理校務研究讀書會、研討會或講習會。)

      (2) 優化教學設備及空間

       ●   改善教室教學環境,營造良好教學環境與氣氛,提供學生更佳之學習環境。

       ●   強化教室e化教學設備,本校為強化教師優質教學效能,極為鼓勵教師利用新科技創新教學,

            除於所有普通教室裝置單槍投影機及網路接點外,並籌備整合數位化設備與器材,

            提供教師多元 e 化教學服務,充分運用教室中數位媒體輔助教學。

 
B、 發展學校特色


      為了展現學校優勢發展差異化及多元特色突顯並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避免大學同質化的隱憂,本校以成為「藥健幸福創新與實踐的典範科技大學」

       為辦學特色,從藥學健康、智慧生活、休閒餐旅、人文關懷,歸結到幸福生活,將研發與產業緊密連結,營造親產學環境,推動產業人才培訓、

       推廣產學合作與創業育成等工作,各系所均可以此定位發展各自特色。有效爭取外在資源,增加產學合作機會。

       整體產學合作之運作機制在人才培育與產學研發方面,已有卓越表現,本校將在此紮實基礎下,再以創新策略與開創性之運作機制,

       建立產學研發特色。由校內外各領域產官學專家組成委員會,提供產學策略與方向,以強化本校與產業界互動,增加產學合作機會。

       此外,本校從管理及獎補助辦法之訂定、建構親產學之校園環境、外在資源情報之提供、KPI管考機制之建置、及績效評估委員會之設立等五個運作機制

       面來推動產學合作,發展學校特色。具體措施如下:

     1. 厚實研究能量,強化產學合作

      (1) 建構親產學環境,完善各項制度

       ●   強化產學資源整合:爭取產官學合作機會。

       ●   研發處設立育成中心,找到產業新契機,媒合教師參與,協助處理技術與相關營業問題。

       ●   整合研發處團隊:建立單一窗口服務教師。

       ●   強化產學績效管理,活化補助及獎勵制度。

      (2) 整合產學研發專責機構,推動區域產學聯盟

       ●   辦理產學媒合活動,促進產官學資源整合。

       ●   鼓勵教師籌組跨領域研究中心,每年補助跨領域團隊研究經費積極從事新技術之開發。

       ●   整合區域產業:屏東地區以農業、中草藥為主,高雄以軟體 AI 機器人為主,協助團隊組成區域產學聯盟。

       ●   協助教師與企業洽談專利權與技術移轉,推動研發產品商品化;積極參與國際發明展。

       ●   結合校友力量協助學生微型創業,加值校友產業的發展,共創學校衍生企業。

     2. 推動創新生技製藥技術研發與應用

      (1) 整合校園生技製藥研究資源,成立「生技製藥技術研發中心」

       ●   建立各種生技製藥之產業服務平台,推動在地產業服務與人才培育,以利提升師生實務能力與產學合作機會。

       ●   發展護眼新藥標、開發抗癌新藥標的技術。

      (2) 推動生技製藥產學合作

       ●   主動拜訪在地產業,提供產業診斷服務,協助解決產業問題。簽署產學策略聯盟,提供教師產業研習或研究,

            提升教師實務能力,增加產學合作機會。

       ●   與農科產學學會合作,辦理產學交流會,以增加產學互動機會。

      (3) 推動創新生技製藥技術之人才培育

        ●   持續開設製藥學程,培育學生生技製藥實務能力。

       ●   辦理在地產業就業博覽會,作就業媒合,提升學生就業機會。

       ●   簽署產學策略聯盟,共同指導生技製藥專題,提供學生生技製藥實習,提升生技製藥實務能力。

       ●   與日本日本德島文理大學、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等建立合作共識,共同推動生技製藥之研究發展,加強生技製藥技術之國際交流。

     3. 推動新農業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

      (1) 推動新農業創新技術資源整合

       ●   整合本校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食品科技系、生物科技系、資訊工程與娛樂科技系、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與電子商務創新應用學士學位學程之相關設備及技術盤點。

       ●   藉由精進農業化技術、充實在地人才、調適法規、完善環境、推動國際化之行銷,建置在地創新農業生態系統。

       ●   推動微藻新穎化之應用,利用微藻解決汙染,提高養殖產能為發展主軸,以混營性微藻生質物應用、微藻轉化生質柴油平台、

            光生物反應器培養功能性微藻為方向。

       ●   發展養殖智能化管理,進行不同魚種養殖培育水質條件與存活率的科學記錄。開發不同還原或吸附濾材對水中氨氮之控制。

       ●   發展資材綠色化技術,以生態循環之角度開發以昆蟲、藻類餵養牲畜水產物等之可能性。

       ●   發展農場安全管理技術,將建立農場作業安全化模式為主軸,以農場作業危害辨識、風險評估(環境偵測評估、

            人因性危害評估)、建構智慧化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為方向。

      (2) 推動新農業創新技術之產學合作

       ●   配合提供貴重儀器為養豬戶水質檢驗與快篩服務,掌握放流水水質,降低開單受罰風險。

       ●   針對此作業場所安全化模式提供所需各種專業技術及媒合,發揮產官學研多方合作之價值及成效,並能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3) 推動新農業創新技術之人才培育

       ●   提供內國內相關科系所師生實習,及早培育漁業產業之從業人才,深植產業基礎提升國家競爭力。

       ●   定期舉辦技術交流會報、專題講座、研討會,推動國際合作機會,推動新農業創新技術之國際合作交流。

     4. 推動AI及機器人學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

      (1) 整合校園AI機器人研究資源,強化「AI機器人研發中心」

       ●   執行APP智慧影音技術與橘色應用產學聯盟、優化技職第一、二期計畫,發揮學校特色,整合科技與照護兩方的廠商會員,

            辦理相關技術講習與研討會,並且安排學生業界參訪與實習。

       ●   盤整校內各專業教師,依其專業特色投入相對應的AI服務型機器人研發。

       ●   盤整目前所擁有的AI機器人相關儀器設備,持續更新購置以強化所需之儀器設備。

      (2) 擬定開發AI技術研發與應用方向

       ●   發展對話語音辨識系統、對話語意理解系統、對話多媒體回饋系統。

       ●   開發AI深度學習影像理解系統,包括:人員身份辨識系統、影像情緒辨識系統、動作與手勢辨識系統、環境與物件辨識系統。

      (3) 開發機器人專家系統

       ●   發展共同硬體平台,以降低製造成本。透過不同專家系統的建置,提供不同的服務功能。

       ●   結合大仁科技大學相關服務屬性科系,如護理、銀髮照護、餐旅管理等。將專家知識導入機器人設計,研發相關照護機器人、

            餐廳機器人、賣場機器人、家事機器人等。

      (4) 推動AI及機器人創新技術之人才培育

       ●   推動智慧機器人專業課程教學,辦理學生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相關產業參訪,推動教師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相關產業深根研習。

       ●   推動AI機器人產學合作,鼓勵AI機器人相關資訊科技應用於照護領域,拓展橘色科技研究領域的深度與內容。

       ●   推動 AI 及機器人學創新技術之國際合作交流,積極探索如何以科技有效增進人類幸福。

 
C、提升高教公共性

1.完善協助弱勢生安心就學機制

本校弱勢生包括低收入戶學生、中低收入戶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及身心障礙人士子女、特殊境遇家庭子女或孫子女、原住民族學生、

其他符合申請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之學生有相當高的比例。

為使弱勢生在學期間能安心就學,本校已提供各項助學及學習輔導措施,協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1)成立弱勢生安心就學募款基金 

  • 本校弱勢生校外打工情形普遍,對於學業成績也具相當影響。
  • 為改善弱勢生打工影響學業成就情形,本校成立千萬募款基金,提供學生在校內服務學習領取生活助學金。
  • 本校建置「弱勢生安心就學勸募基金」專款專用,提供弱勢生學習輔導所需資源及經費,使弱勢生得以同時兼顧課業與生活。
  • 本校弱勢生安心就學勸募基金來源包括企業、校友、社會各界之募款。
  • 第一年基金已募款300萬元補助,本校自籌100萬元,合計700萬元。

(2)建立弱勢生學習輔導機制

  • 協助弱勢生課業輔導

           藉由弱勢生學習獎助金、學生報考專業證照考試報名費補助、考取專業證照獎學金、弱勢生住宿補助、學業成績優良學金等機制,

   鼓勵弱勢生減少打工時間,安心於課業學習,提升就業所需競爭力。

  • 推動身心障礙學生特別班輔導

    因應身障生學習能力及未來職涯轉銜,規劃身障生學習特別輔導班,提供其適性之學習協助。

  • 推動「三力學習講堂」

    辦理三力學習相關講座,邀請業界講師授課,使學生在學習方法與技巧上獲得自省調整的機會,進而提升其軟實力、硬實力及巧實力

  • 強化弱勢生校外實習及就業媒合

            A、提供弱勢生預先實習機會,協助訓練學生做好自我管理與時間規劃的能力,並建立良好的學習及工作基本態度。

    B、媒合弱勢生校外實習

                   保障弱勢生校外實習名額,提升弱勢生的社會流動能量。

    C、身心障礙學生實習轉介媒合

                   針對不適合至一般單位實習之學生,調整其實習內容並協助爭取續留就業的機會。

2、提升師資質量

(1).延攬特殊專長教師至校任教

     規劃107至111年增聘博士級特殊專長領域教師8名,以提升師資質量,增進學生知識,強化學校辦學成效。

(2)推動教師彈性薪資

     依教師學術發表及承接產學案績效評比,得以調整教師薪資彈性。教師學術發表績效評比:包含教師以學校名義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展演作品。

規劃107至111年依教師學術發表及承接產學績效評比於全校教師人數排名前10名者,給予每人每年10萬元彈性薪資,

以提升師資質量,增進學生知識,強化學校辦學成效。

(3)公開辦學品保機制

    大數據時代來臨,本校成立校務研究辦公室,負責專業管理校務相關議題之分析及研究,並據此提供決策之參考。

透過雲端透明化之校務資訊平台,呈現最真實具體之學校經營模式、辦學績效、財務結構...,

導入【大仁阿里】模式,上至教育部官網所提供全國性各公私立學校辦學資訊分享,下至本校校資組所開發視覺化校務研究雲端系統,

專門應用在學生學習成效追蹤及輔導、改進學生學習成效、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藉此公開本校所有辦學理念與績效。

3、公開辦學品保機制

(1)建置完善整合資料庫系統

    資料庫所累積之資料量相當豐富且準確,然而若不加以整理並系統化,所呈現代表的數據將毫無任何意義。

此完善且實用之資料庫整合系統建置勢在必行。

另外,在董事會網頁建置整合資料庫系統,用來公開董事會相關資訊供網路參閱。

(2)透明董事會運作模式機制與作法

    董事會運作透明化,公開董事會資訊包括董事會成員與監察人相關學經歷背景,董事會財務資訊,以及董事會捐助章程與相關法規,

與上述學校董事會整合資料庫系統中,供社會大眾監督及參閱。目前董事會成員共計11席,除現有八席教育董事、三席一般董事外,

預計增加1~2席公益董事席次,並公開董事會成員從事社會公益層面諮詢於董事會網頁整合資料庫,進而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D、善盡社會責任

未來大學的功能不僅為研究學術與培育人才,更以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應肩負「連結在地」的責任,

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以帶動城鄉發展、促進文化振興、再造社區風華,創造在地價值。

本校以「力學行仁」為校訓,主張「大仁大愛」的普世價值,結合推廣幸福概念的橘色科技理念,培養學生體察周遭環境的敏感度,接觸社區議題,

進而利用專業知識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落實大學教育「取之社會、回饋社會」的價值與意義。並體現在地關懷、落實社會責任的初衷,透過創新課程教學、

鏈結在地社群、推動社區產學合作、多元化服務學習與人文關懷行動方案,開創師生社會參與的學習模式,將大學資源、研發能量與區域整合,共享共榮,

以高教力量帶動社區發展,逐步將「大學社會責任(USR)」觀念紮根於校園之中,落實推動大學投入社區之社會責任。

1、推動關懷社會的幸福教育

  本校長期以來致力於關懷在地文化和厚植人文素養。鑑於鄰近學校的屏北地區屬原住民排灣族、魯凱族的主要聚落及新住民人口較多區域,

本校舍有原住民族發展中心和客家研究中心,對於本地文化傳承及新住民文化教育不遺餘力。課外活動以服務性社團表現最為突出,無論是社區服務乃至海外志工,

大仁學子的愛心軍不落人後;各系皆有融滲服務學習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每學年至少開設30門以上融滲服務學習內涵之相關課程。

本校另設「幸福科技研發中心」為本校一級行政單位,除專責幸福科技研究與應用外,更積極推動社會關懷教育,協助在地鄉鎮學校,建立幸福學園聯盟。

(1)精進培育學生幸福素養之博雅課程

  • 幸福學列為通識必修課,自編幸福學概論已修訂完成再版。
  • 通識課程融入幸福素養,培育學生博雅素質、落實全人教育,並藉由生活化的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 博雅課程透過人文素養、品格教育、生命教育,使學生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
  • 提供幸福教師團隊更多彈性教學自主空間與多元發展可能,進行活化教學,達到深度學習

(2)落實以幸福素養為核心之課外學習

  • 通識中心、課外活動組、藝術中心、服務學習中心、諮商中心及各系學會等合作辦理各項非正式課程學習活動,
  • 如服務學習、社團活動、專題講座、參觀展覽、欣賞表演、團體競賽等培育具有幸福素養之公民。
  • 透過多元實踐學習的非正式課程,涵養學生品格、珍惜生命、尊重人權、重視環境、關懷所處社會。
  • 鼓勵運用所學,擴大學習範疇,在各種校園活動融入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服務學習、環境教育等議題,
  • 透過各種競賽、專題製作加以實踐,培養兼具生命關懷溫度與幸福感的學子。
  •  
  • 推廣全校通識必修之]服務學習及勞作教育課程,各系開設服務學習融滲課程。

(3)推動幸福教育向下紮根

  • 推廣關懷社會的幸福教育,對於高中職、國中小老師、地方產業人員以開辦短期訓練課程為主,主要在培育教師能將幸福概念逐漸的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
  • 在學生方面則以幸福教育體驗活動為主,暑假辦理夏令營,開學期間則利用周末辦理1天的體驗營。
  • 辦理「區域銀髮幸福教學專案」,學校人力資源、設備,與在地社區形成縱向連結,專案開辦幸福推廣課程或幸福體驗課程,以協助社區居民了解幸福理念。

2、深化在地紮根服務

(1)推動地區幸福學園聯盟

  • 連結區域幼稚園至大學成立幸福學園聯盟,攜手推廣幸福教育,全面建立幸福教育環境,為擴大營造幸福社區紮根。
  • 結合幸福學園聯盟夥伴學校,共同執行幸福指數調查,作為推廣幸福教育基礎。
  • 與鄰近鹽埔鄉各中小學及鄉公所簽署「幸福學園聯盟」,舉辦幸福相關主題實務競賽,主導幸福教育議題。
  • 遴選幸福競賽作品,設計開發幸福文創商品與幸福智慧科技產品,推動幸福產業。
  • 將本校所在之鹽埔鄉打造成一個彼此關懷、相互支援、共同成長的教育幸福小鎮。
  • 建構一套幸福體驗工程模式,藉由深耕在地,對所在區域產業、人文、社區文化及城鄉議題上有所認知並逐步投入本校能量,
  • 在實務上具體提升在地居民之幸福感並促進在地活化。

(2)擴大辦理各類型社區服務

  • 擴大辦理結合在地社區的推廣教育、樂齡大學、彩繪、義剪、淨灘、志工、原鄉等活動。
  • 開發新住民、原住民家庭服務學習方案,提高社會各界對新住民、原住民家庭,諸如生活適應、經濟、教育、文化弱勢、婚姻暴力、子女教養等問題的關注。
  • 開放本校圖書、數位教材、摩課師課程平台,學習資源中心與社區共用;
  • 本校特色貴儀中心、SPA館、攀岩場、射箭場、網球場、探索教育場地等設施與社區資源共享。
  • 發揮本校服務學習特色,與鄰近高中職學校簽署「資源共享策略聯盟合約」,以教學資源交流、人員互訪、學生進修、圖書資源分享及互開研討會等方式進行合作,
  • 共同推動教學資源整合,帶動結盟學校未來在教學、研究上充分支援及合作,拉近高中職城鄉教育資源差距。

(3)強化區域產學合作

  • 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問題,透過在地優勢分工合作,協助區域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及社區文化的創新發展。
  • 協助社區設置產業平台,爭取外部資源並透過與在地產業及社區的互動,執行以在地產業需求為導向之課程訓練設計。
  • 與在地產業結合,爭取在地資源之奧援與社區之支持,推動區域產業聯盟,以幸福科技鏈結學生實務專題及實習,帶動產業升級、強化區域特色產業。
  • 本校毗鄰的行政院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廠商密切產學合作,總計102~104年度本校與農科之產學合作12件。將持續推動與在地產業的合作,活化研發成果。
  • 除教師的研究及產學合作外,業界協同教師、教師深耕或學生實習,將大學課程在地化,讓學生有機會和企業直接交流學習,深入了解在地產業。